聖經分享
發佈日期:二零零六年八月七日
主頁/靈修小品/教會歷史/教會編年史(一)
[回到主頁] [回到教會歷史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聯絡我們]
教會編年史(二):中世紀教會
中世紀教會從313AD羅馬君士坦丁大帝信主到1517AD馬丁路德於威登堡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為止。整個年代,都是羅馬天主教歷史。從基督教成為國教,因回教和歐洲政治原因,導至羅馬天主教一支獨秀,加上它的宣教努力,使整個西歐都在羅馬天主教勢力底下。這個中世紀歷史,分為兩個時代:國教時代(313-590AD)和教皇時代(590-1517AD)。教皇時代再分為教皇權勢興起時期(590-1054AD)和教皇權勢頂盛至衰落時期(10540-1517AD)。
年份 |
事項 |
備註 |
|
|
|
國教時代 |
||
312 |
密爾維橋(Battle of Mulvian Bridge) |
君士坦丁大帝統一羅馬帝國 |
313 |
米蘭諭令(Edict of Milan) |
羅馬帝國容忍接納基督教 |
325 |
尼西亞大公會議 (Council of Nicaea) |
第一次基督徒大公會議,對抗亞流主義。318位主教參加,頒佈尼西亞信經。批准省主教職位。立羅馬,亞歷山大和安提阿主教為主教長。 |
330 |
羅馬皇帝王室遷移到君士坦丁堡 |
君士坦丁堡即從前的拜占庭,或稱比散田 |
367 |
亞他那修第一次提到新約的廿七卷書 |
為亞歷山大主教,曾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中與亞流主義爭辯。 |
381 |
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
第二次基督徒大公會議,決定耶穌有真正的人性。立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主教長。 |
385 |
大公教會(天主教雛形) |
第一次逼迫信仰純正基督徒。誣蔑西班牙人培利司理安(Pricillian)為摩尼教,斬首示眾,將有關著作燒滅或者更改,直至1886AD、George Schepss在Wurzburg大學圖書館發現培利司理安的著作和受審記錄,才得以翻案。1 |
392 |
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國教。 |
羅馬皇帝大提阿多修 (Theodosius the First) 宣佈異教祭祀是判國行為。 |
395 |
奧古斯丁(354-430AD)為北非希坡主教 |
奧古斯丁為古教父、神學家及哲學家。他的神學影響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神學。他著有「神之城」(412-426AD)、「懺悔錄」等名著。 |
410 |
西哥特入侵羅馬。 |
羅馬城第一次被刦掠。西哥特為日耳曼森林條頓族一分支。 |
431 |
以弗所大公會議 (Council of Ephesus) |
第三次基督徒大公會議,決定馬利亞為神的母親,即天后。判定涅斯多義(Nestorianism)為異端。 |
440-461 |
教皇大利鈎(Leo the Great)制定教皇權力的理倫 |
立使徒彼得為耶穌基督地上代表,羅馬主教為彼得的繼承者,建立使徒統緒。 |
451 |
迦克墩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halcedon) |
第四次基督徒大公會議。拒绝基督一性派主張,議決耶穌有神人二性,各自獨立,又同時出現。立耶路撒冷主教為主教長。選立君士坦丁堡主教為總主教(Universal Bishop)。 |
476 |
西羅馬帝國滅亡 |
西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請辭,從此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
553 |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II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
第五次基督徒大公會議。因亞流主義捲土重來,大公會議重申亞流主義為異端。制止基督一性派的傳播。 |
554 |
統治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再次擁有羅馬 |
但東羅馬帝國軟弱,導至羅馬教皇要努力自保,造成大貴鈎利興起。 |
|
|
|
教皇時代 |
||
教皇權勢興起時期(590-1054AD) |
||
590 |
大貴鈎利 (Gregory the Great)成為羅馬教皇 |
他曾成功迫使君士坦丁堡至教長棄用總主教名號(Universal Bishop)。 |
596 |
教皇大貴鈎利派遣四十宣教士到不列顛傳道 |
這些宣教士來自奧古斯丁和本尼狄(Benedict3)修院修士(Monks)。 |
610 |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
伊斯蘭意思為順服阿拉 |
678 |
羅馬天主教宣道工作傳至日耳曼和北歐 |
|
680 |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II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
第六次基督徒大公會議。拒绝基督一志派主張。議決耶穌雖然有人的意志,但同時又有神的意志。 |
684 |
東羅馬帝國皇帝下令攻擊稱為保羅派(Paulician)信徒 |
保羅派(Paulician)信徒為亞馬利亞(Armenia)和亞拉臘山一帶已有數百年歷史信仰純正基督徒,被誣蔑為異端,如改稱西拉的君士坦斯和改稱提多的西緬(Simeon)。2 |
669-676 |
回教圍攻君士坦丁堡 |
第一次圍攻失敗,回教不能進入歐洲。 |
707 |
回教佂服北非 |
使亞歷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主教長受極度限制。基督教陷於停頓。 |
711 |
回教佂服西班牙 |
回教從西部進入歐洲。 |
723 |
回教王下令回教區內基督教堂除滅圖像 |
|
727-732 |
日耳曼中部歸信羅馬天主教 |
|
730 |
東羅馬帝國皇帝里奧(Leo the Iconoclast,即反對崇拜偶像者)下令基督教堂除滅圖像 |
各主教長均加以反對。羅馬教皇甚至革除東羅馬帝國皇帝教藉。東羅馬帝國皇帝將在東羅馬帝國拉丁文教會歸於君士坦丁堡主教長轄下。里奧曾把反對崇拜偶像者遷至君士坦丁堡,加以保護。在三、四百年後他們在波斯尼亞一帶活動,被稱為波各米勒派(Bogoils),被天主教會誣稱為異端。 |
732 |
都爾(Tours)之戰 |
法蘭克將軍查理馬特勒(Charles Martell)戰勝回教,回教不能從西面進入歐洲。 |
717-718 |
回教圍攻君士坦丁堡 |
第二次圍攻失敗,回教再次不能進入歐洲。 |
747 |
議會決定教皇擁有法蘭克教會最高權力 |
法蘭克王丕平不批准此議案,仁觀念卻散播於法蘭克教會各主教中。 |
751-774 |
偽「君士坦丁御賜產業」出現 |
宣稱君士坦丁大帝將統治西歐權力給予教皇。教皇屬世統治權力建基於此文件。1440AD,為老仁丟(Laurentius Valla)証明偽造。 |
756 |
法蘭克王丕平贈教皇土地 |
目的在回報教皇先前他推翻舊法蘭克王,教皇開始有實質的領土。並且承認教皇為法蘭克教會元首。羅馬天主教疏遠東羅馬帝國。 |
768-814 |
法蘭克王查理曼(Charlemagne)擴大贈送教皇的土地 |
|
794 |
法蘭克福教會會議 |
在查理曼(Charlemagne)主持下,禁止偶像崇拜。 |
800 |
神聖羅馬帝國成立 |
教皇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為查理曼加冕。神聖羅馬帝國與神聖羅馬教會互相倚賴。羅馬教會脱離東羅馬帝國。 |
809 |
愛斯拉沙伯教會議會認可「和子」 |
將「和子」加入尼西亞信經,指明聖靈從天父「和子」而來。查理曼極力支持,也贊成拆除圖像。 |
801-865 |
丹麥瑞典歸信羅馬天主教 |
宣教士來自本尼狄修會。 |
840 |
神聖羅馬帝國分裂 |
東部為現代德意志中心,西部為現代法蘭西中心,中部為帝國皇帝名譽上擁有,實則為東西部戰場。封建制度建立。 |
850 |
偽「伊面多爾文獻考」出現 |
目的宣揚教皇權力,壓制其他主教。 |
919 |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恢復 |
奧圖大帝(Otto the Great)靠教會權勢合拼日耳曼眾諸侯國。 |
995-1000 |
挪威歸信羅馬天主教 |
|
1015-1030 |
英格蘭歸信羅馬天主教 |
|
1025 |
東羅馬帝國拉攏羅馬教皇 |
|
1054 |
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 the Great Schism) |
因政治緣故,藉著「和子」爭論,君士坦丁堡主教長與羅馬教皇互相將對方逐出教會,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東正教成立。 |
|
|
|
教皇權勢頂盛至衰落時期(1054-1517AD) |
||
1096-1270 |
十字軍運動(共九次,包括了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 |
要從士耳其人手中奪回聖地,使希臘與拉丁教會重新聯合。 |
1198-1216 |
教皇英諾森三世 |
教皇權力達至頂峰。教皇為神的代表,卻在一切人之下,能随意廢立君王。 |
1209 |
教皇英諾森三世以十字軍消滅法蘭西南部亞勒比根斯派(Albigenses)4。 |
居於亞勒比(Albi)一帶,被人稱為近似摩尼派。被十字軍蹂躪二十年之久。 |
1210 |
宗教法庭在亞勒比根斯派根據地設立 |
宗教法庭為異教裁判所前身。 |
1216(?) |
教皇法蘭西中部瓦勒度派(Waldenses)等基督徒出教 |
瓦勒度派為彼得瓦勒度(Peter Waldo)在1180在里昂開始,為教會內部改革派。後來居於波希米亞(Bohemia),為約翰胡司(John Huss)的屬靈先輩。 |
1215 |
羅馬天主教制定七聖禮 |
七聖禮為洗禮、堅振禮、聖餐、補贖禮、臨終抹油禮、授職禮和婚禮。七聖禮為有功效的禮儀。 |
1234 |
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創立最高教會法院和財政部 |
「西摩尼」(simony)和贖罪卷開始盛行。 |
1276 |
第一間造紙廠在意大利建立 |
1250AD,希臘人從回教徒學習造紙。 |
1309 |
教皇革利克五世遷移教廷到法國亞威農(Avillon)70年 |
史稱這段時間為教會被擄到巴比倫 |
1378-1417 |
教皇分裂 |
羅馬天主教同時共有兩個教皇和兩個紅衣主教團。1409AD比薩會議另立第三位教皇。1417AD君士坦斯會議結束分裂,以新教皇取代前三位教皇。 |
1377 |
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反對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被天主教判為異端 |
威克理夫為英國牛津著名神學家,以聖經為準,反對不合聖經的羅馬天主教教義。受英國國會保護免死 |
1380 |
羅馬教皇迫害瓦勒度派(Waldeneses) |
逼害維持到一百年後(1486AD),期間曾派兵八萬入進侵。 |
1381 |
威克理夫將新舊約聖經翻譯成英文 |
聖經翻譯成功,每兩人中有一位遵從威克理夫教導。1384AD威克理夫在Lutterworth平靜離世。 |
1409 |
約翰胡司(John Huss) |
為波希米亞(Bohemia)5神學博士,深受瓦勒度派影響,友對天主教導至日耳曼人與捷克人宗教分裂。於君士坦斯會議判為異端,被火燒死。 |
1453 |
拜占庭歸與奧圖曼帝國。 |
|
1453 |
印刷第一部聖經 |
哥登堡在1450AD發明印刷機,第一部印刷的書是拉丁文聖經 |
|
君士坦丁堡失陷於回教徒 |
大量希臘教士攜同希臘文聖經抄本逃往西歐。回教徒也在1529AD維也納戰敗,歐洲才能倖免於難。 |
|
法國百年之戰結束(1338-1453) |
封建地主消滅,法國統一。(參1516AD) |
1466 |
伊拉斯姆出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 |
伊拉斯姆為丹麥人文主義學者,編譯希臘文新約,該希臘文新約多獲十六世紀聖經譯者參考翻譯。欽定本根據伊拉斯姆的希臘文新約翻譯而成。 |
1478 |
教皇希克斯都四世(Sixtus IV)在西班牙建立異教裁判所。 |
異教裁判所在1522AD才告結束。 |
1483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出生 |
馬丁路德為德國改教者,創立信義宗(Lutheran)。德國為聯邦制,皇帝由諸侯國選出。選候勢力龐大,為改教鋪路。 |
1484 |
慈運理出(Zwingli, 1484-1531)生 |
慈運理為瑞士德語改教者。 |
1492 |
哥倫布首航,發現薩爾瓦多,開始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殖民史。 |
|
|
西班牙驅逐回教徒摩爾人 |
重建君主政體。 |
1495 |
靈國玫瑰之戰(1455-1495AD)結束 |
封建地主消滅,英國統一,為後來英國安立甘宗(Anglican)改教運動造就特別環境。在法律容許下,承認教皇,為英國教會元首。 |
1505 |
約翰諾克斯(1505-1572)出生 |
約翰諾克斯為蘇格蘭的更正教改教者,創立長老會(Presbyterian)。 |
1508-1512 |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為彼得大教堂繪壁畫。 |
|
1509-1564 |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出生 |
慈運理為瑞士法語改教者,創立改革宗(Reformed) |
1513 |
教皇利歐十世(Leo X, 1513-1521)即位 |
恢復售賣贖罪卷。使民族主義覺悟,要求宗教政革。 |
1516 |
法國布羅格拉恊議(Concordat of Bologna) |
國王取代教皇,成為法蘭西教會元首 |
1517 |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 |
|
|
|
|
|
|
|
備註:
1. 參「走天路的教會」第32頁。
2. 參「走天路的教會」第38頁到第40頁。
3. 本尼狄(Benedict)在今天譯作「本篤」
4. 亞勒比根斯派在谷勤本的「教會歷史」中稱他們近似摩尼派多,像基督教少。第238頁
5. 波希米亞(Bohemia) 為布拉格附近一帶統稱。為日耳曼人與捷克人所雜居。日耳曼人支持羅馬教皇而捷克人反對羅馬教皇。胡司受捷克人支持。
初稿:2006年7月3日
福音園地 | 聖經介紹 | |讀經之路 | 靈修輔讀 | 查經指南 | 研經筆記 | 靈修小品 | 真理分辨 | 譯本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