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分享
發佈日期:二零零六年七月三日
主頁/靈修小品/教會歷史/苦難時代(二)
[回到主頁] [回到教會歷史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聯絡我們]
苦難時代(二):內憂
隨著使徒時代的經束,新時代的特點是逼迫,所以這時代名叫苦難時代。歷史証明了,苦難不能摧毁基督徒的信心。在逼迫和苦難底下,福音更加廣傳,信主的人越發增多。當仇敵發現逼迫不見效,在逼迫以外,加上了新的策略。在弟兄姊妹中散發對信仰不同的見解,引發內爭。當各種見解漸趨激烈,人的看法越發偏激。一方面引起分裂,另一方面引出異端。那立志行神道的,急忙尋找方法,彌補缺口,教會就落在陷阱中。
有人打個比喻,當河水從泉眼中湧流出來的時候,它十分清澈純淨。當它流過一些地區,若果那地是紅石泥灘,河水就會染紅。若果流過民居,它就受了污染。從主耶穌開始,福音本是純淨,但它首先流入猶太人的區域,就染上了猶太教的色彩。當它流經希臘文化區時候,它就被希臘文化污染。為了抗衡這些衝激,教會採取了一些方法。某一些確實有效,但有一些卻使教會遠離使徒時代的樣式。
源於猶太文化的異端
福音最初是在猶太人中傳播,十二使徒是猶太人,連那外邦人的使徒也是猶太人。五旬節那天信主的三千人也相信是猶太人。這些人大都在猶太教的文化下長大。當他們信主後,大部份放棄了他們那猶太宗教,但仍有小部份將猶太教和它的文化帶進教會。
那些猶太基督徒,不願捨棄舊約律法,也不明白如何將舊約和今天所信的調和。他們相信主,但卻繼續行律法上的事。一方面作基督徒,另一方面作猶太人。就像今天所說的,作一位有「本色」的基督徒。透過適應(Adaptation),將本身文化帶進基督教。無怪乎今天有基督徒一方面敬拜主,另一方面可以祭祖,或是每年進廟宇為社會平安祈求。
昔日的猶太人,成為基督徒後,同時也希望保持猶太人特色。所以在基督教的文化底下,帶入猶太文化。結果他們不是猶太人,也不是基督徒。下面正是昔日一些在基督教裡猶太化的異端簡介。
拿撒勒派(Nazarene)
按徒24: 5節,拿撒勒派本是最初用來稱呼跟隨耶穌的人,後來當他們被稱為基督徒,這名稱就轉作稱呼那全守律法的基督徒。這一派的基督徒,只承認希伯來文的馬太福音。但他們也承認保羅是神的使徒。他們相信耶稣是童貞女所生,也相信耶稣的神性。他們全守律法,包括了律法部份的禮儀,行割禮,守安息日等。但他們卻不勉强外邦人和他們一同遵守。這一派的基督徒在歷史中維持到第四世紀末才消滅。
伊便尼派(Ebionism)
「伊便尼」一字希伯來文為貧窮,謙卑和受壓迫之意。這一派的基督徒,大部份原是法利賽人,十分強調摩西的律法。他們也按主的吩咐,甘心捨棄錢財,作貧窮的人。他們以摩西的律法有普遍和永久的效力,基督徒應受其束縛,而保羅卻背棄了神的律法。雖然他們自稱基督徒,也接納耶穌為救主,但他們卻不相信耶穌是道成肉身的神。他們相信耶穌是神所揀選的人。因著他的順服和所過的生话聖潔,神接納認他為神的兒子。因此,耶穌只在名分上是神的兒子,實際上他只不過是人。伊便尼分為法利賽的伊便尼和愛色尼(Essenes)的伊便尼。加拉太書是為前者而寫。歌羅西書卻為後者而寫。
以利克賽派(Elkesaites)
這一派的基督徒,相信「隱藏的能力」。他們也實行禁欲主義。他們否認基督是童貞女所生。他們說,基督是一位更高的靈體,和天使一樣,是完美亞當的化身,也曾數次道成肉身。他們稱耶穌為天使長。這些「基督徒」守割禮和安息日,也舉行浸禮。但他們同時行邪術和占星學。他們的教導,也著重「秘密的教训」。主張在逼迫時可以暫時放棄信仰。
源於希臘哲學的異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諾斯底」是從一個希臘字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有人說他出於希臘的哲學,按谷勒本的「教會歷史」卻說它是始創於猶太,後傳播於希臘。當基督教接觸希臘哲學時,這異端進入了基督教。在使徒約翰時,它只時一個雛形。在這個苦難時代中,它己經成長,還給基督教帶來相當的影響。
諾斯底主義基本上是東方二元論及神秘信仰與希臘哲學的混合體,然後再加上基督教的外衣。雖然自稱是基督教的一派,但其實是各宗各派的混合。在
成熟的諾斯底主義,用人的知識,以人的方法,將基督教放在普世宗教的地位上,目的是要將福音的真理能被當日有高度文化的知識階層所接纳。當基督教受了諾斯底主義的影響後,在基督教中產生了大量偽作、冒名,和不準確的福音,使徒行傳,書信和啟示錄等。它也使部份神的兒女走進禁慾和厭世主義中,另一部份卻成為縱慾主義。最重要的是,他們說耶穌不是真神,也不是真人。衪可能是幻影,又或者只是一位凡人,只不過得聖靈的眷顧,成為基督。另一說耶穌基督原是兩位,一位是天上的基督,一位是地上的耶穌。諾斯底主義還為基督教帶來神秘儀式,中保(即神與人中間除了耶穌外,還加上第三者)的觀念,能得救和不能得救的預定。
諾斯底主義在基督教中運行數世紀,為中世紀複雜禮拜儀式,修道主義,聖人崇拜和預定論等打開方便之門。
在第二世紀到第四世紀,基督教曾經有完全被它征服的危險。古教父中有多人努力揭發和抑制它的傳播。其中最著名的有高盧(法國中南部)的里昂主教愛任紐(Irenaeus,
115 - 202 AD)。他是士每拿主教坡旅甲的學生,著重抵抗異端,特別是諾斯底主義。他著有「反異端」一書,力斥出現在那個地區的諾斯底主義。後來教會一致地拒絕諾斯底主義的領袖加入教會,並且同時指斥諾斯底主義為義端。
其它異端
異端可能源於文化,或是哲學,亦有源於對當日對教會的不滿。自從教會在五旬節以後,聖靈的運行每況越下。教會慢慢失去了屬靈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主教和古教父的學問。在逼迫期中平靜的教會又開始腐化,屬世傾向日深。信徒的回應是渴望靈性的復興,回復使徒時代教會的教導和實踐。但狂熱的渴慕,為異端打開大門。若果加上斷章取義,他們的錯謬往往能在使徒的著作中得到支持。這些異端包括馬西安主義和孟他奴主義。
馬西安主義(Marcionism)
馬西安在
孟他奴主義(Montanism)
160AD在,孟他奴主義在腓尼基和和非尼濟亞(Phrygia)一帶興起。他們熱切等後主回來,又強調聖靈的能力,要信徒必須從神那裡得到特殊的能力。他們又強調先知的講論和方言的恩賜。慢慢地演變為追求各種的異能和神蹟,與現今靈恩運動相類似。為了要求生活上有聖潔的追求,又願意完全為主擺上,孟他奴主義後來成了一種禁慾主義。並且得到特士良的加入。
教義的爭辨與行為的偏差
當福音在各地傳開,各地教會也分別建立。基於各地環境不同,文化岐異。產生了對真理有不同的見解和著重點,各別成為派系,如亞歷山大派,西亞細亞派,亞非利亞派等等。雖然對真理有不同理解,但其中重點,仍與公共基督徒信仰相同。這些教義的爭辦,輕微的包括了復活節日期(即星期日或是十四),重浸(異端所施的浸是否有效)。嚴重的包括了三位一體的爭論,耶穌基督神性人性的爭論和有關聖靈位格的爭論。
神格唯一論
此派反對三位一體神的位格。他們以三位一體會使人傳講三位神。他們認為神只有一位,並且是獨一的(Unique)。所以此派將三位一體減為一位,也只有一個位格,成為神格唯一論。今日的神體一位論(Unitariann)也是由此得名。
能力的神格唯一說(即嗣子論)
從神格唯一論發展下來,耶穌就不可能是神。耶穌只是一個人,是神的工作和感化,使他為神所收養,而成為神的兒子。
此外特土良在
特土良(Tertullian, 160─
異端的影響
為了應付異端和各種不同教義的爭辦,古教父和眾教會開始有系統地編寫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並並且作出詳盡的解釋。由此帶出下列事件:信經的宣告、正典的成立和教會組織的確立。
使徒信經(Apost1es’Creed)一詞源於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謂「信經」就是「信仰的告白」。這名稱並不表示信經是使徒所寫的,乃是因信經內容綜合了從前使徒的教導。使徒信經是教會最早的信經,大約在
使徒信經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于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 ,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
我信身體復活。
我信永生。
阿們。
「正典」(Canon),這個詞有許多意思,在這裡專指「書目」。當耶路撒冷被毀後,福音又廣傅於各地,神兒女們的生活和信仰自然根據主耶穌的教訓。衪的教導,大多記載在使徒的書信和著作中。這些書信又常常引用希伯來文的經卷,結果信徒一致決定,為避免爭論,要確立那些書信為眾敘會所接納為神的話語。
在
至於新約,因為馬西安在
聖經並不是由人或是教會編寫和通過,強加於信徒身上。相反地,它們是信徒個別所認定,然後教會加以確認。
使徒時代的教會用的是長執制,但在苦難時代未期,卻己成為教區主教制(Diocesan
Bishop)。中間經歷了專主教制(Monarchical Bishop)。制度的改變,相信是為了對付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異端。為了解釋聖經,教會必須確立權威,所以由本來的集體領導過渡為獨攬大權的專一主教制。後來因福音從一城市傳至附近鄉鎮,該市的專主教也負責監督那新按立鄉鎮教會的主教,成為教區主教制。
大公教會的出現
大公教會(the Catholic Church)觀念的出現,也是對異端和分裂主義的回應。這裡的大公教會,並不是羅馬天主教會(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但他也實在是被羅馬天主教會所採用了。「大公」的意思,表示教會屬於大眾。大公教會的主要貢獻者,首先是里昂主教愛任紐。他提供了使徒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的觀念。其次昆迦太基主教居普良,他的貢獻比任何人都多。當日大公教會的觀念如下:
1.
世上只有一個耶穌基督的教會;
2.
教會以外沒有救恩;
3.
凡作基督徒的要加入這教會;
4.
教會由主教組成;
5.
主教是使徒的繼承者;
6.
這樣組成的教會是惟一和大公的;
7.
主教組成的主教團是教會合一的基礎;
8.
一切主教都是平等的;
9.
背叛主教,就是背叛神;
10.
主教有祭司職任。
這些都是出於人意,是學問的結果。全部與聖經相違背。縱然表面有一兩點相同,但骨子裡卻全然不是。你從聖經中找不到任何經文來支持。勉強的,你只能說,第一點和第二點都合手聖經。但是誰是耶穌基督的教會?按聖經來說,就是那被神所召,重生得救的人。這些人合起來,就是耶穌基督的教會。第二點是詭辯,因為它建基於等一點的「耶穌基督的教會」。他們看「耶穌基督的教會」就是那地上教會的組職,這組職的負責人是主教。「耶穌基督的教會」在各地都有的的分肢。所以凡是被這「耶穌基督的教會」所定為異端的,必被驅逐離開「耶穌基督的教會」,他們就沒有救恩了。
原意本是為著保全真理,但卻用那不是「真理」的「真理」來驅逐異端。最後這不是「真理」的「真理」為羅馬天主教所用,羅馬天主教就是耶穌基督的教會。在羅馬天主教外沒有救恩。
初稿:
第一次修改:
福音園地 | 聖經介紹 | |讀經之路 | 靈修輔讀 | 查經指南 | 研經筆記 | 靈修小品 | 真理分辨 | 譯本比較